top of page
作家相片睿信 柯

中華文化的經典與糟粕

已更新:2023年2月5日

咳,近來在校園聽聞同學都有在小時候被父母逼迫背誦《弟子規》的經驗,老實說我從小到大都沒讀過這東西,藉著近來疫情停課,我好好琢磨了一下《弟子規》,看看同學之所以討厭它,是不是真的因為其一無是處。

.

後來經我認證,這東西還真的一無是處。

.

請聽我詳細講解。

.

我們先來看看這本書的作者是誰?他是清朝的一位學堂老師,名字叫做李毓秀。李毓秀出身於書香世家,其家短短在康熙執政年間,就出了三名進士。

.

不過李毓秀本人就不同了,他從青年就開始應試,一直考到高齡八十二歲,都沒有考中科舉,最高的學歷只有秀才而已,放到現在相當於高中畢業。要知道,他們家裡可是衣食無憂,含著金湯匙的書香世家啊!有那麼好的生長環境,連個舉人都沒中,實在是亞洲的家庭之恥一枚。

.

我不是歧視學歷不足,但在古代,學歷確實是鑑定學識的標準,就拿《弟子規》的第一段來講,基本上就是亞洲尊長抑幼那套道理,你看看他的文字就知道了:

.

父母呼,應勿緩。

父母命,行勿懶。

父母教,須敬聽。

父母責,須順承。

冬則溫,夏則凊。

晨則省,昏則定。

.

但是,真正的中華文化是這樣嗎?是這樣的一成不變,甚至腐朽不通嗎?不是的,我們拿同樣是晚清的曾國藩來說,此人自幼飽讀詩書,是進士出身,留有《曾國藩家訓》一本,在他的家訓裡,不見於對子女的要求,反見對自己的嚴苛:

.

「吾夫婦居心行事,各房及子孫皆依以為榜樣,不可不勞苦,不可不謹慎。」

.

你看看,高下立判了,李毓秀是求人,而曾國藩是求己。李毓秀一昧地提出各種要求,要求小孩不准偷懶,不准怠慢,不准不聽父母的話;而曾國藩認為教育孩子的前提卻是先要提高自己,要提前為孩子做個榜樣,讓他為孩子一生的發展起到最大影響。

.

那麼,兩人教出來的後代,到底誰成氣候?我們先來看看曾國藩的後代怎麼樣吧:

.

長子,曾紀澤:襲封一等毅勇侯;曾任清政府駐英、法、俄國大使,是當時秉承「經世致用」新思維的知識分子。

.

次子,曾紀鴻:晚清最早一批現代數學家,曾在沒有西洋參考資料的情況下,作出《圓率考真圖解》一書,計算出100位的圓周率,而且還是對的。

.

女兒,曾紀芬:婚姻順利,且輔佐丈夫成為巨商,時人有「總督之女、巡撫之妻、巨商之母」之譽。

.

那麼,我們再來看看李毓秀的子女怎麼樣吧:

.

(無)

.

沒錯,就是無,史料雖然表示李毓秀有後,但是根本沒有記載他小孩有做過甚麼事情,就連他們的名字,他們總共有多少人都沒記載,猶可想見李毓秀的子女是多麼沒沒無聞,這樣的「大師」,這樣希望小孩能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的「家教達人」,教出來的小孩連一點兒名聲都沒有,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。

.

看看人家曾國藩,事業教育雙成功,你說李毓秀這樣的教育方式,在現今二十一世紀,仍值得我們提倡嗎?我覺得不。

.

再者,李毓秀這人之所以考不上舉人,自然有他的道理,《弟子規》這本書最嚴重的錯誤,在於扭曲了傳統孔孟思想的精髓,失去儒家活躍的「因材施教」文化,只留下最腐朽的道理,它開篇就是「聖人訓」,但很明顯,李毓秀沒搞清楚孔孟到底在說一些什麼。

.

聖人是什麼?是至聖先師孔子,他後世流傳下來的言論辯答有很多,古往今來,無數讀書人窮盡其一生,都在鑽研孔子的大道理,沒有人敢一竿子打翻一條船,說「聖人訓」就是什麼,而且就算要說明「聖人訓」是什麼,至少也該寫出三萬字的洋洋大文才行。

.

但是我們秀才出身的李毓秀不管,我說這是「聖人訓」,這就是「聖人訓」,從這方面看來,實在是太自作主張了。孔子真的如他所言那麼僵硬嗎?我們拿《弟子規》規中的「諫不入,悅復諫;號泣隨,撻無怨」來說好了,這句話的白話翻譯如下:

.

「父母如果不聽我們的勸諫,我們要察言觀色,等父母親高興時再勸諫。縱使父母親不聽我們的勸諫,還責打我們,心中也不可以有所抱怨。」

.

但孔子真的這樣說了嗎?其實這句話有一半都是李毓秀腦補出來的,孔子真正的話是:「事父母幾諫。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」白話翻譯如下:

.

「對父母的缺點要和氣委婉勸止,父母如果不聽不接受,依然對父母尊重,自己擔憂但不要怨恨父母。」

.

孔子叫你要和氣勸止,而不是叫你看場合說話;孔子叫你尊重你的父母,而不是叫你被父母打得皮開肉綻,也不能有所抱怨。

.

除此之外,《弟子規》最腐朽的糟粕,當屬於這句「對尊長,勿見能」,這句的意思是「在尊長的面前不要表現出自己比他們能幹。」這話等同在說,父親不能說爺爺聽不懂的東西,兒子不能說父親聽不懂的東西,孫子不能說兒子聽不懂的東西,以此類推,逐漸退化,以後大家都變成不知變通的東西了。

.

真正的孔子是怎麼說呢?《論語·衛靈公第十五》曰:「有教無類。」真正的孔子,是不問家世身份,不分貴賤賢愚,不分老少,一律施教。只要有問題,就要解決。如果真照著李毓秀那套邏輯來講,孔子是不是就不能周遊列國了?子路是不是就不能向孔子表露出其他看法了?

.

整部弟子規還有許許多多誤解現象,比如「恩欲報、怨欲忘」也是錯的,孔子說以德報怨,「何以報德?以直報怨,以德報德。」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,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。 可是現在別人問候了你的母親,你就應該「以直報怨」才對。但基於《弟子規》的錯誤數量實在太多,我就再不一一列舉了。

.

李毓秀把論語超譯,再用這些「聖人訓」來荼毒下一代的自由思想,偏離了孔子的道路。試想你是科舉的主考官,當你看到有人交了這種文章,會不會在考卷上寫上大大的不及格?這樣的作者,這樣的規訓,還值得我們學習嗎?


274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